党群同心凝聚共建合力——巧家县白鹤滩街道党建工作小记
东齐曰‘裕,或曰‘猷。
不难看出,思被看作是有德的逻辑前提。在这个学说中,思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对于道德生命而言,学是其得以成就的前提。两者的本末轻重只有在思中才能被理解,孟子继续说: 欲贵者,人之所同心也。思诚者,人之道也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,这就是一个很清楚的表达。没有刻意的造作,也没有外力的勉强。[3]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1965年,中华书局。
可是什么叫做通呢?通该是心灵和整个世界的相通④,而不仅仅是内心的自通,这种自通不过是不真实的幻觉。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成为圣人,这乃是一种全之尽之的状态。汉代好老子学者甚多,注释者亦不少。
⑩孔子之所欲在仁,非饮食男女金钱名誉。在这个理解之下,文本自身就成为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被动的角色。高明先生对此曾经有如下的解释: 按欲字在此当假为裕,《方言》卷三:裕,道也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从《后汉书》开始,史家开始正式设置隐逸传。老子首章说恒无欲也以观其眇,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,眇即是小、起点,所徼就是大、归终。
是以居上[而]民弗重,居前而民弗害也。该说法颇具代表性,认为老子只主张无欲,完全排斥有欲。此种逻辑,汤一介先生曾经称之为否定肯定法,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。我想重点讨论道殷无名句,该句郭店竹简残缺,帛书殷作褒,整理小组云: 褒义为大为盛,严遵《道德指归》释此句云:‘是知道盛无号,德丰无谥,盖其经文作褒,与乙本同,经后人改作隐。
如陈鼓应先生说: 王弼以无欲有欲作解,后人多依从,然本章讲形而上之道体,而在人生哲学中老子认为有欲妨碍认识,则常有欲自然不能观照道的边际。这使得《老子》文本内部即保持了政治和生命之间的思想张力,同时也给了其后的解释者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二是以道隐为误字,不容易说明为什么通行诸本皆误,且忽略了这种改动背后的思想史意义。
这两个句子中的有欲者,通行诸本都作有道者,其间的差别是巨大的。诸侯卿相至,常先谒然后从政。
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,则深根宁极而待。在对老子的理解中,我们很难把无欲和有欲简单地对立或者割裂。
故曰圣人不朽,时变是守。根据以上的论述,帛书和汉简中出现的有欲者弗居的说法就很好理解,体现着《老子》以君人南面之术为主的特点。应该强调的是,有意识歧变广泛地存在于很多文献的流传过程中,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意义和研究价值,值得学术界给予更大的重视。①凡此种种,都可以在思想史的视野中获得合理的解释。严遵的《老子指归》反复强调无知无欲,在《老子想尔注》中,有道者已经取代了有欲者。以12章为例: 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
是以圣人后其身,而身先。道之人何由兴乎世,世亦何由兴乎道哉!道无以兴乎世,世无以兴乎道,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,其德隐矣。
(12)刘笑敢:《老子古今》,第7页。这个面向在《老子》中当然存在,如9章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,所谓身退,便是隐之义。
刘笑敢把版本歧变划分为无意识歧变和有意识歧变两种,这里讨论的显然是后者。如何理解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,如何理解《老子》文本的演变,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家讨论的问题。
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卷四云:《周书·康诰》‘远乃猷裕,即远乃道也。整理者指出褒和隐的差别并引严遵的解释为证是完全正确的。在老子这里,道更像是一条有无之间的路,更进一步地说,是有无相生的路,包括恒无欲和恒有欲相生的路。而通行诸本的道隐无名,帛书乙本作道褒无名,北大汉简本作道殷无名。
⑥ 的确,道之小是说其无欲、无名的一面,如本章及32章道恒无名,朴虽小,虽大而不自以为大,谓之小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道殷无名体现着大和无名之间的辩证关系,与其他的句法是一致的。
所以不居物之所恶是因为这样做会妨碍实现统治天下的目的。道隐无名,则强调了道由于隐藏而无名,如王弼所说:物以之成,而不见其形,故隐而无名也。
学者们一直强调老子对欲的否定和对无欲的肯定,这在《老子》文本中有很多的证据,如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、恒使民无知无欲、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、故恒无欲也,可名于小、咎莫大于欲得等,除了这些直接带有欲字的段落外,类似意义的文字也随处可见。其论庄子,以为其学无所不窥,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,也包含着同样的理解和用心。
凡人所生者神也,所托者形也。《广雅》卷四:裕,道也。史官的身份使老子对世界的理解更多地是以政治为中心展开,所以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哲学的向度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至关,关令尹喜曰: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刘殿爵则提供了另外的一个思路: 有欲者和有道者截然不同,所以不居的原因也不一样。
如果执着有欲,结果会适得其反。无成执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
正如第一章所说: 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眇。如果比较一下《史记》关于孔子的叙述中对孔子和帝王之间关系的强调,④司马迁的老子观就会变得更加清晰。